deepseek创始人访谈录:一个技术极客的AI创业之路

上周五下午,我在深圳南山科技园的一栋写字楼里见到了deepseek的创始人张明。推开办公室玻璃门的时候,他正蹲在地上调试一台服务器,T恤后背已经湿透。这个场景让我有些意外——在我印象中,AI公司的创始人应该都是西装革履地在会议室里高谈阔论。

“不好意思啊,刚帮技术团队解决了个棘手的问题。”张明擦了擦手上的灰尘,给我倒了杯冰美式。33岁的他说话带着明显的湖南口音,笑起来眼角有几道细纹,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成熟些。

聊起创业经历,张明说完全是个意外。2018年还在某大厂做算法工程师时,他开源的一个机器学习框架突然在GitHub上火了起来。”那会儿白天上班,晚上维护开源项目,经常熬到凌晨两三点。”最夸张的时候,他同时要回复上百个issue,后来几个经常互动的开发者干脆组了个微信群。

“有天半夜两点多,我们在群里讨论分布式训练的问题,突然有人说了句’要不一起干吧’。”张明回忆说,当时群里七个人,来自五个不同的城市,视频会议开了整整八小时,deepseek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诞生了。

公司刚开始那会儿特别艰难。张明给我看手机里存着的第一间办公室照片——其实就是个居民楼里的三居室,客厅摆着二手市场淘来的办公桌,阳台上堆满了显卡。”最穷的时候我们七个人分着吃一份外卖,为了省快递费,我骑电动车给客户送服务器。”

转折点出现在2020年。他们开发的一个多模态模型被某电商平台相中,第一笔订单就带来了800万营收。”签完合同那天我们去吃了顿人均200的自助餐,结果五个人里有三个肠胃炎进了医院。”说到这儿张明忍不住大笑,”可能是太久没吃好的了。”

当我问及AI行业的竞争时,张明突然正色:”很多人觉得做大模型就是堆参数、拼算力,其实完全不是这样。”他随手拿起桌上的马克笔,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形:”算法、数据、算力就像三条边,缺一不可。我们花最多精力的反而是最不起眼的数据清洗工作。”

说到技术细节,这个平时话不多的理工男突然变得滔滔不绝。他带我去看了他们的数据标注车间,二十多个标注员正在仔细标注医疗影像。”这个阿姨在我们这干了四年,现在比刚毕业的医学研究生认病灶还准。”张明很骄傲地介绍。

下午四点的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,张明说起最近在做的医疗AI项目时眼睛发亮。”上周我们的系统帮县城医院查出一个早期肺癌,患者专门寄了箱老家的橙子过来。”他打开手机给我看照片,一箱橙子上贴着”谢谢AI医生”的纸条。

聊到行业现状,张明突然叹了口气:”现在很多AI公司把90%的钱都花在营销上,这很危险。”他提到有个做教育AI的同行,融了两个亿却连个像样的技术团队都没组建起来。”AI不是快消品,没有核心技术积累,烧再多钱也走不远。”

临走时我注意到办公室墙上贴着张手写便签,上面潦草地写着”别忘了为什么出发”。张明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融资失败时写的,现在成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。”做AI不能光想着上市套现,得真的解决点实际问题。”

电梯门关上前,张明突然喊住我:”对了,下周我们要开源一个新模型,记得来GitHub给我们点star啊!”这个身家过亿的创始人,此刻笑得像个拿到新玩具的大学生。

回程的出租车上,司机听说我刚从AI公司出来,好奇地问:”他们是不是都特有钱?”我想了想张明那双掉漆的运动鞋,笑着摇摇头:”有的创始人啊,可能还没你开滴滴挣得多。”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heprompt.cn/deepseek-2/1414

(0)
adminadmin
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
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