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逸谈deepseek被西方禁:一场技术博弈背后的真相
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看到复旦大学教授沈逸在节目里聊到deepseek被西方国家禁用的事情,一下子把我给整精神了。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的,表面上是个技术问题,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藏着不少门道。

先说说deepseek是个啥玩意儿。简单来说,这是国内一家专门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科技公司,在自然语言处理这块特别牛。他们研发的AI模型不仅能写文章、写代码,还能做数据分析,水平在国际上都排得上号。就这么个技术公司,怎么突然就被西方国家给盯上了呢?

沈逸老师在节目里分析得特别透彻。他说这根本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,而是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搞的新一轮”围堵”。去年开始,美国、英国这些国家就陆续把deepseek列入了限制名单,给出的理由特别搞笑,说什么”可能用于军事用途””存在数据安全风险”。但你要真信了这套说辞,那可就太天真了。

我查了下资料,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就在deepseek被禁的前几个月,他们刚在国际AI大赛上拿了几个重要奖项,把不少西方科技巨头都给比下去了。而且他们研发的代码生成模型,效率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出20%多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”打不过就禁掉”嘛?

沈逸老师举了个特别形象的例子:这就好比跑步比赛,你眼看着要被人超车了,不是想着加快速度,而是直接伸手把人家拽住。西方国家现在玩的就是这套把戏。他们嘴上喊着”公平竞争””自由贸易”,实际上看到中国科技企业真起来了,第一反应就是使绊子。

这事儿让我想起前几年的华为。当时5G技术领先全球,结果美国带头搞制裁,现在又轮到AI领域了。沈逸说这就是典型的”技术霸权”思维——只能我领先,你要领先我就想办法打压。

不过话说回来,deepseek被禁这事还真带来几个意想不到的效果。首先是在国内科技圈引发了热烈讨论,很多原本不关注AI的普通人都开始关心起国产技术发展。我朋友圈里就有做投资的朋友说,最近找他们聊AI项目的投资人明显变多了。

其次就是倒逼着国内企业加快自主创新。deepseek的CEO在最近的采访里就说,被制裁后他们反而加快了研发节奏,最新一代模型的参数规模直接翻了一倍。用他们工程师的话说就是:”既然不给用你们的,那我们就自己造更好的。”

沈逸在节目里特别强调一点:这种技术封锁从来都是把双刃剑。短期看可能给中国企业造成困难,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加速中国技术的自主化进程。他举了航天领域的例子,当年国际空间站把中国排除在外,结果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。

我专门去查了数据,发现确实如此。自从deepseek被列入实体清单后,国内AI领域的投融资规模同比增长了35%,专利申请量增加了40%多。连带着整个产业链,从芯片到算法,都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。

不过沈逸老师也提醒,不能盲目乐观。西方在AI领域积累了几十年的优势,特别是在基础研究和高精尖人才方面。我们现在是追赶者,要正视差距。但关键是,这次事件证明了中国科技企业已经成长到让西方感到威胁的程度,这本身就是个重大突破。

说到这儿,我想起前几天在科技论坛上看到的一个帖子。有网友说:”以前是我们求着用国外的技术,现在是国外怕我们用自家的技术。”这话虽然有点夸张,但确实反映了一个趋势变化。

沈逸最后在节目里的总结特别到位。他说,deepseek事件表面上是家企业的遭遇,实际上反映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。中国科技企业要适应这种新常态,既要坚持开放合作,更要练好内功。毕竟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

作为普通观众,我看完这期节目最大的感受就是:科技竞争已经成了大国博弈的新战场。以前比的是飞机大炮,现在比的是算法芯片。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,像deepseek这样的中国企业正在成为新的”冲锋手”。

说实话,以前总觉得AI啊、大数据这些离我们很远,现在才明白,原来这些技术竞争跟每个普通人都息息相关。说不定哪天我们用的某个APP,背后的核心技术就来自像deepseek这样的中国企业。

这场由deepseek被禁引发的讨论,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:核心技术是买不来、求不来的,必须靠自己研发。就像沈逸老师说的,封锁从来阻挡不了真正的创新,反而会激发更大的创新动力。这大概就是中国科技企业在新时代的宿命,也是机遇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admi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theprompt.cn/deepseek-2/1376

(0)
adminadmin
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
下一篇 2025年3月25日

相关推荐